在近日落幕的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上傳來好消息,丁蜀鎮“蓮花蕩”有機大米再獲“金獎”。據了解,這也是“蓮花蕩”有機大米連續四屆獲國家有機食品“金獎”。眼下,一粒好米道出的不僅是別具一格的農業種植“密碼”,更透露著蓮花蕩十多年的生態堅守。
蓮花蕩位于丁蜀鎮4條省級入湖河道之一烏溪港的上游。“環境臟亂不堪、豬舍連片”,這是蓮花蕩最初的狀態。2011年起,丁蜀鎮對蓮花蕩區域實施環境整治,整治范圍包括三洞橋村、定溪村等區域范圍50平方公里,先后開展畜禽養殖整治、圍網養殖拆除及漁船集中整治、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秸稈的資源化利用、小流域整治等5大專項工程。原蓮花蕩核心區域的千畝農田經流轉后,便打造成了生態農場。

久久為功,帶來生態蝶變。多輪的環境整治破解了蓮花蕩入湖河道農業面源污染的難題。烏溪港入湖河道水質從2010年的劣V類躍升至2020年的Ⅲ類,并保持長期穩定。丁蜀鎮還將蓮花蕩農場打造成為國家農業部的尾水處理與循環利用工程示范點,省環保廳的生態循環農業工程展示樣板,省住建廳的人居環境范例獎。通過10多年努力,以蓮花蕩小流域為抓手,丁蜀鎮已總投資2.5個億,把蓮花蕩打造成生態引領示范區。
一方好水滋養著一方沃土,有了堅實的生態基底,蓮花蕩在綠色發展上愈加自信。尊崇自然,蓮花蕩大米講述著一則綠色生態循環的生動故事。省農科院提供良種支持,南京農業大學全程技術指導,從耕地、育苗、插秧、除蟲、除草,一直到收割,整個水稻生長過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學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等,嚴格按照有機大米的生產標準,確保蓮花蕩有機大米綠色、健康、安全。不僅如此,農場還采用稻鴨混養模式,在田邊搭建鴨舍,為鴨群生活、休息和產蛋提供舒適環境。成群的鴨子游弋在田間不僅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還通過鴨子捕蟲替代用藥,鴨子采食替代化學除草,鴨糞作為有機肥,形成了鴨與水稻共存的生態圈。為了讓土地得到充分的“休息”,這里每年只種一季水稻,水稻收割后在田間種上紫云英,等來年將紫云英作為天然有機肥料耕進泥土里,形成良好循環。目前,蓮花蕩1000畝核心區實現了面源污染零排放。